谢壁如:民间环保工作更需要策略和相互协作

2014-01-24 14:53   公益时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由于常年从事两岸NGO的交流,谢壁如结交了很多内地社会组织的朋友,这使她有了更加深入了解内地的机会。在她看来,目前大陆NGO发展还处于一个初创期,有时甚至显得并不那么团结和冷静,这与台湾最初民间NGO的发展十分相似。

民间环保工作更需要策略和相互协作

民间环保工作更需要策略和相互协作

12月2日晚上9点,谢壁如从中国化工大学一间教室走出来,与北京市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力一起赶回酒店休息,已经听了一整天的会,她显得有些疲惫。

谢壁如曾加盟过台湾最早的NGO组织“主妇联盟”,并有着20多年的公益从业经历,而专门从事两岸民间NGO项目交流工作已经八年了,这次到内地开会只是她每年数次往返于两岸间的其中一次。

应李力邀请,此次来到北京参加2013环保民间NGO年会,两天会议下来,使得她感慨颇多。作为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环境资讯中心专案经理,谢壁如就两岸NGO发展现状在北京接受了《公益时报》记者专访,畅谈了她对两岸NGO在环保中的差异化认识,她认为,初创期的大陆NGO更应该学会信任、协作、共存、共赢,“民间环保NGO的工作更需要策略”。

  两岸交流首场只有7人参加

“那还是2006年,当时通过网络想找到10个大陆民间NGO代表邀请来台湾做交流,免费不收钱的,但最终只有7人成行,不是通行手续问题,真是两岸NGO互相太不了解,没人敢贸然前来,打电话通知到他们时,对方还以为我们是台湾诈骗集团。”谢壁如说。

谢壁如的一席话道出了两岸NGO交流最初的状态,“根本就谈不上认识,根本谁都不知道谁。”

谢壁如现在所供职的机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成立于2000年。这家组织成立之初就定位于提供环境保护教育、环境资讯等。2006年,台湾官方机构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想在两岸间进行民间NGO交流项目,召集台湾岛内NGO竞标承接该项目,最终被台湾环境资讯协会拿下,至今,两岸民间NGO交流项目已经持续开展8年,大陆方面陆续有数十名民间NGO代表赴台参与交流。谢壁如一直都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交流目的在于想将台湾NGO发展多年的经验,台湾早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教训介绍给大陆NGO同行,希望大陆不要再走这样的老路。”谢壁如说。

汪永晨是北京一家民间NGO组织绿家园的创办人,也是2006年赴台湾进行民间NGO交流最终成行的7人队伍的一员,提起那次去台湾,他说去的主要动因还是有些好奇。“当时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对方表明意思后我有些顾虑,一是当时没有去过台湾,二来也并不知道这家机构。”汪永晨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费了老大劲,最终离预期10位还差3人,谢壁如坦言,这与他们事先的预期还是有些差别的。“本来我们也没想邀请太多,原本以为报名的人数肯定远远超过十人,但没想到根本就没什么人报名,两岸之间由于历史因素,双方之间不了解导致不信任可能是人数少的主要原因。”谢壁如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