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公众了解灾害、识别灾害能力,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迫切需要协同全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公众普遍参与,这些都与民政工作高度关联,民政人重任在肩。在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前夕,记者专访了安徽省减灾救灾委副主任、省民政厅厅长吴旭军。
记者: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系列活动出于什么考虑?
吴旭军: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是我国从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气候区,南北冷暖气流交汇频繁。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将安徽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定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气象条件,造成全省多灾易灾的环境。因此,全省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借助全国“防灾减灾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记者:安徽省在“防灾减灾日”期间将开展哪些活动?
吴旭军:今年5 月12 日是国家第五个“防灾减灾日”,省减灾委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四方面要求。
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突出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组织做好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的宣传普及。
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基本技能普及工作。结合区域或行业灾害风险特点,以城乡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等为平台,通过专家讲授、现场演示、播放视频、举办培训班和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基本技能普及活动。
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关口前移、主动防范。要重点做好火车站、大型商场等人口密集场所以及学校、医院、居民区等重点区域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治理措施、消除隐患。
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记者: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安徽省直机关有何安排?
吴旭军:省减灾救灾办及有关减灾救灾委成员单位将在合肥市蜀山区开展大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在成果展示区:主要通过图板反映近五年来,各减灾救灾成员单位、合肥市蜀山区及其所属社区在各类灾害防范应对所做的防灾减灾等工作成果。
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区:由各成员单位印制本单位防灾减灾有关常识宣传页(册),由各成员单位派人应答及讲解或委托蜀山区负责组织志愿者现场发放。
在防灾减灾科技产品展示区:由各成员单位提供新型防灾减灾产品及其产品技术性能,现场讲解或由蜀山区组织志愿者现场解说。
在减灾避险演练区:由蜀山区组织医疗救护应急演练,组织由消防等专业队伍对灾害救援以及消防设备的使用进行演练。
记者:近几年安徽省防灾减灾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吴旭军:在民政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全省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防灾减灾法规政策逐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重点工程防御能力得到切实加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作用有效发挥、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日益壮大、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日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安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吴旭军: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省着力加强十个方面的建设来增强全省防灾减灾能力:一是健全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充分利用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的技术和信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三是完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完善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四是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五是夯实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统筹协调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六是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全省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加强救灾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加强受灾群众生活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七是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大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科技资金投入,搞好灾害科学的应用和基础性研究工作。八是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等。九是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救灾抢险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十是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防灾减灾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软实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