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职业化是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困境

李小彤 2014-09-10 15:40   中国劳动保障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这种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失同时存在的悖论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困境。那么,这种就业困境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近日,有媒体报道,目前全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 (不包含专职团干部) 约有2万人,相当于每10万名青少年仅拥有5.3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缺口较大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青少年事务领域。 由于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 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然而,一方面, 政府一再强调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大量需求,并提出了要持续增加社会工作人才的重大计划;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每年有大批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困难,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相当低。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在社会工作领域就业,毕业生们也无法长期持续工作,导致社会工作在岗人才的大量流失。

这种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失同时存在的悖论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困境。那么,这种就业困境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近日, 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姜海燕。

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速

记者:我国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如何?

姜海燕: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和高校改革的影响下,社会工作教育在全国发展迅速。 截至目前, 全国已有298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04家院校设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 每年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估计有1万多人。同时,据统计,自2008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推广以后,截至2013年,已有12万多人通过了考试,其中社工师3万多人,助理社工师9万多人,预计每年还会有大概2万人通过此考试。由于职业水平考试的通过人员大多为在职人员,与毕业生的重合有限,因此,将两项相加, 每年新增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估计会在3万人左右。

数据显示人才缺口很大

记者: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怎样?

姜海燕:市场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迁。 一方面原子化的生活方式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 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要求已不再是满足于温饱, 而是需要更高层次、 更有尊严和价值的服务。高质量服务的提供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社会矛盾多发, 例如,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维权事件,甚至有些还发展成为极端的暴力事件。 对此, 社会工作可以发挥专业优势, 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可以从信访、 司法矫正服务、 心理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入手, 维护社会公平, 减少悲剧事件的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近年来, 政府也在关注和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2010年6月, 国务院发布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2012年, 民政部发布了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提出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50万人, 到2020年,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 目前, 我国已有社会工作者36万人左右, 从数据上来看,人才缺口还很大。

社工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记者: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如此之大, 而全国高校也在不断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按理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应该不存在困难,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

姜海燕:实际上,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率在大学各专业的排行趋于末端, 而且专业对口率也相当低。 根据某些学者的研究和高校资料显示,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各个专业就业率的较低水平, 例如,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排行在全校为倒数第四; 青岛大学68个本科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排在第64位。 而且, 即使就业, 能够在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对口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也较低。 民政部的信息显示,从全国范围看,毕业后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学生不足8%。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