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社会系统重建亟须社工支援

房光宇 2014-08-21 14:21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作为专业人士,在链接资源、搭建网络、抚慰心灵等方面有哪些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灾后社会系统的重建亟须社工怎样的支援?就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副教授和最早进入鲁甸地震灾区的香港无国界社工执行总裁励娜。

云南鲁甸地震已过去十余天,生命救援工作基本结束,灾区进入重建阶段。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莫大伤害,社会系统的创伤一时难以治愈。社工作为专业人士,在链接资源、搭建网络、抚慰心灵等方面有哪些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灾后社会系统的重建亟须社工怎样的支援?就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副教授和最早进入鲁甸地震灾区的香港无国界社工执行总裁励娜。

地震对当地社会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记者: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十多天过去了,开始陆续有社工专业组织及社工进入灾区。根据他们的评估,鲁甸地震给当地的社会系统带来哪些破坏?

向荣:就直接和短期的影响而言,一些痛失家人的家庭会遭受沉重打击。无论是经济上的损失还是情感支持的丧失都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和恢复。临时安置与过渡安置迫使居民适应新的村社环境,帐篷区和板房区的格局严重影响了受灾群众的活动空间和相互适应,加上灾后居民的情绪波动和对重建的担忧,受灾群众间的矛盾有可能激化。同时,繁重的救灾与重建工作及帐篷和板房区的新格局,改变了基层村干部原有的工作方法,也容易在救灾、安置和重建的过程中激化干群矛盾。

励娜:地震对鲁甸的社会系统造成很大冲击。在个人层面,经历灾难之后,人们可能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害怕、惊恐、自责、内疚等。在家庭层面,灾后初期,家的概念会变得很“宽广”,因为居民会自发地相互支持、相互协助,彼此间的包容度很大。但在受灾群众生活基本安定后,他们就必须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在社区层面,由于客观环境的巨变及灾后的重置安排等,居民原有的社区可能不复存在,谋生方式的变化、邻里关系的变化等,都会给原有居民及新的社区带来极大挑战。

社会系统的建设亟须社工支援

记者: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社会系统的重建是否需要社工的介入?

向荣:从传统灾后重建的重点看,主要是房屋和基础建设的重建,但社会系统的重建也不可忽视。重建社会系统就是恢复或重建社会支持网络,社工在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对失去家庭成员的家庭提供哀伤陪伴和辅导,对因灾致残群体提供创伤陪伴与辅导,链接政府和社会资源进行救助,针对儿童、老人、妇女、男性等群体在遭受灾害、临时安置、过渡安置和重建过程中的不同需求进行协助满足等。

励娜:一般来讲,传统的灾后重建主要集中在“硬件”方面,如学校、医院、道路以及住房等。这类工程一般都会在灾后一年左右完成,灾情严重时可能会持续2-3年。但从香港无国界社工的经验来看,我们更加关注灾区“软件”方面的重建,亦即受灾群众的心灵重建,或称为社会系统的建设。比如家庭中有亲人离世,就有较大机率出现单亲或孤老、孤儿等,这些人都缺乏依靠,社会网络也遭到严重破坏,需要社工的定期关怀、陪伴和人际网络的重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