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资料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文文(化名),女,今年16岁。高二学生,成绩一般,在参加完中招考试之后,考试不是很理想,在亲戚的救助下进入一所私立高中读书。据服务对象母亲所说服务对象患有抑郁症,曾经吃过一段时间的精神类药物,在学校也经常和老师对着干,没有信心,十分烦躁,对自己的家庭表示不满,说自己的家不像家,母亲联系社工希望帮助服务对象树立信心,打开服务对象的心结。
(二)家庭状况
服务对象的父亲去世后跟随奶奶生活,母亲再婚,和现任丈夫一起生活,并在市内找了一份家政服务的工作,近几年由于奶奶年纪较大,无法继续照料服务对象,其奶奶前往姑姑家由姑姑照顾,服务对象则跟随母亲生活,母亲不得不选择与现任丈夫长期分居,回来照顾服务对象。
据服务对象母亲描述,由于小时候父母离婚,紧接着父亲去世对服务对象造成的打击过大,年幼的她经常向母亲要爸爸,无奈母亲才选择再婚,由于再婚家庭双方都有孩子,服务对象的母亲本人也患有轻微的精神疾病,继父不善表达,但内心比较关心服务对象,每次服务对象跟随母亲回继父家,继父都会准备很多服务对象爱吃的食物,但服务对象和母亲分开时间比较长,共同语言不多,很少与父母进行沟通,导致母亲对于孩子现在出现的情况比较焦虑。沟通出现阻碍,两个人说不到一起,总是因为一些事情拌嘴,致使两个人的沟通越来越少,母亲通过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心里有问题、孩子因为父亲离婚后去世而埋怨自己,最终母女之间隔阂越来越大。
二、问题分析
在收到服务对象母亲的求助后,社工进入服务对象家中进行探访,与服务对象进行交谈,基本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成因。
(一)缺乏安全感
案主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比较消极,由于母亲再婚并且之前跟随奶奶生活,属于事实无人扶养人员,家中的亲戚对自己也挺好,但是从小缺乏父爱,母爱,比较孤僻,因奶奶年龄大了,服务对象本身缺乏安全感,再加上目前服务对象处于青春期,长时间不与母亲接触自己并不知如何和母亲交谈,只能选择用暴力、叛逆的方式吸引母亲的注意力。
(二)情绪不稳定
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在学校的表现和母亲描述的情况截然不同。据母亲所讲:“她在家时沉默寡言,有事总是闷在心里,从来不跟我交谈,每天不洗衣服不做家务,而且十分冲动、易怒、倔强叛逆,每逢我跟她谈话就吵架,跟我对着干,根本无法沟通,完全不考虑我的感受。”
心理学调查研究表示,离异再婚家庭的儿童,会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再婚家庭的孩子有一部分会学会察言观色,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也有一部分孩子会用暴力、愤怒的方式表达不满,但同时,他们也会对自己喜欢的人表达极大地热情和友好,如同学、朋友等。总之,情绪时好时坏。
三、服务目标
- 帮助服务对象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服务对象不知道如何发泄自己的情绪,只能采用暴力等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社工将通过访谈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 帮助案主学会情感沟通,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案主与母亲长期缺乏沟通,自己已经不知道如何与家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 协助服务对象缓和与母亲的关系
在第一次访问中我们可以知道,案主与母亲关系并不好,家庭关系紧张,二人缺乏沟通。社工将利用家庭治疗模式,促进案主与母亲改善关系。
四、介入方法
本案将采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采用访谈的方式通过同感、自我披露、表达专注等技巧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针对案主的情况,社工采用家庭访谈的方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积极沟通,帮助家庭调整其互动行为的基本结构。
同时,为了更好地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社工积极链接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上门对服务对象展开服务,以更好地促进案主对工作者敞开心扉。社工则与案主母亲进行沟通了解情况。
五、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在接到服务对象母亲求助之后,社工立刻前往服务对象家中与服务对象和母亲进行初步沟通。但在访谈过程中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对社工有较强烈的抗拒心理,很难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而在家庭访谈中发现母亲与服务对象关系紧张。服务对象的母亲向社工透露平时会让服务对象吃抗抑郁的药丸,但服务对象在家中经常不出房门,不做家务,就只是玩手机或者看小说,对服务对象有较大不满。本次主要是了解到服务对象家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让服务对象敞开心扉。
(二)第二阶段
为了更好地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社工积极链接工程学院的学生前往服务对象家中与服务对象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服务对象逐渐向志愿者敞开心扉,在与志愿者的交谈中,社工得知服务对象其实在学校与同学、老师关系很好,学校氛围很好,并且服务对象只去过两次网吧,平时不出门也只是在房间里看小说,之所以妈妈会说那些是故意气妈妈的。
结束访谈后,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互加联系方式,表示会对服务对象进行长期的陪伴和帮助,正确引导服务对象度过叛逆期。社工和志愿者交谈后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属于叛逆期的典型表现,问题的根源在与服务对象的母亲对孩子缺少关注和陪伴。
(三)第三阶段
社工通过自我披露,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是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的,为服务对象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的诚意,并通过展望未来的方法,让服务对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同时在社工的鼓励下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的母亲,表达出自己的真是想法,和对母亲的爱,自和母亲一起探讨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四)第四阶段
社工通过与家庭访谈,将服务对象与母亲在一起进行访谈,促进服务对象和母亲之间的积极沟通,令服务对象的母亲认识到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服务对象母亲根据社工和志愿者的建议,与服务对象一同约定每周都进行至少一次日常的交心谈话,内容可以是生活当中的小事或者服务对象遇到的烦恼,家人对服务对象的关心多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自然会得到提升。
六、反思与总结
(一)评估
本次案例采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遵循社工工作原则,并根据案主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介入个案。运用访谈式技巧,使案主合理宣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为案主提供有用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案主问题的解决。在家庭方面,缓解母女之间紧张的关系,促进母女之间积极有效沟通,协助家庭调整其互动行为的基本结构。
(二)反思
通过家庭治疗模式疏导单亲青少年,应更好的表达关爱,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低级需要,后三种属于高级需要,也成成长性需要。在疏导单亲青少年过程中,应关爱案主,满足基本需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