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这再一次彰显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如何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精准地开展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在推进构建既满足国家治理的现实要求,又满足民众切实需求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社会工作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具体怎么做?
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与一线实务精英、学界大咖一起烧脑!
本期探讨的发展提升型乡村社区,是指社会结构相对完整,人口以本地居民为主,且具有较好经济基础,可以通过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和人文全面提档升级的乡村社区。
本期案例:
镜头一
浙江省嘉兴市2018年GDP达到5000亿元,而在20世纪90年代,养猪业是嘉兴市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嘉兴市海盐县青莲寺村就是个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大村,过去“只要闻到猪粪味那就是青莲寺了”。随着产业转型,海盐县蒲公英社工事务所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到这里的美丽乡村、邻里互助、乡村治理服务中。而今,青莲寺村“五水共治”、垃圾分类,一返往日江南水乡韵味;邻里相亲,社区骨干脱颖而出,社区自治逐步走上组织化的道路。
镜头二
南门村是珠海市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示范村,也是广东省旅游特色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600多年的蚝壳祠堂、上百年历史的古村落,高墙围绕、河水护持,勾勒着书礼之乡的自古美名、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情。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在发展旅游业、外来人口增加等带来的变化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空壳化、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空虚化等现象。珠海市慈爱社会服务院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南门村文化保育、传承和社区融合服务5年,推动了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形成良性互促机制。
主持人:在政府推动的产业升级改造中,青莲寺村迸发出更加多元的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需求,社会工作者在从“增厚社区共同体资本”到“社区发展整体转型升级”中做了哪些重要的事?谈谈怎样把落实政府的管理和满足乡村社区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吴结兵:
就青莲寺村的实践来看,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治理中突出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睦邻客厅”,建立了百姓议事协商平台,例如每月定期在“睦邻客厅”召开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在农村社区实现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格局;二是帮助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组建各类微自治组织,比如弄堂自治、矮墙自治、控烟自治、家宴自治,让群众自己化解一些生产生活中的矛盾、问题;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公共服务,像残疾人探访、义诊、义剪、义卖,满足了本地居民的一些基本生活需求;四是培育孵化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挖掘散落在农村社区中的能人、带头人和热心人并开展集中培训,给予其公益服务、社区组织等方面的指导和理念传输,帮助社区中的自治和公益活动逐步走上组织化的道路。
这些方面的工作,体现了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或者说,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共同生产”,在政府管理和满足乡村社区需求之间架起了连接的桥梁。
孙炳耀:
“社区发展转型升级”这个提法很好。转型就是从长期以来偏重自上而下行政机制转变为从居民需求出发、依靠居民参与、利用社区资源的草根成长新机制、新动力。青莲寺村的“睦邻客厅”、南门村的传统文化资源保育和利用,都体现了草根成长。发展提升型乡村社区要比经济贫困、外来居民比重大的乡村社区更有条件实现这样的转型。社会工作者来到乡村,不仅要完成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仅要开展各种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激活草根成长。
乡村振兴大背景为社会工作介入实现乡村社区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中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社会工作应当在14个字中有所作为。青莲寺村居民参与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及垃圾分类的议事和行动,以及“睦邻客厅”的议事会参事会等,还有南门村围绕历史文化特色做社区服务,直接体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中的介入。社区服务丰富居民生活,虽不涉及农民增收,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生活富裕”4个字里也算能做2个字。
主持人:“睦邻客厅”作为一个社区公共空间,在重构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请谈谈它的布置和布局艺术以及其怎样在议事协商、推举能人和培育组织等软件建设中撬动和巩固了社区自治。实践中,我们怎样使更多的“睦邻客厅”活起来呢?
吴结兵:
青莲寺“睦邻客厅”的布置和布局非常有特点,建筑本身是一个废弃的厂房,中间两张方桌、两排凳子,布局朴素简洁,但布置上颇有匠心,四面墙上贴有村规民约、“两会”(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三团”(百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法律服务团)的议事规则、志愿者名单以及村里公共事务的相关制度和通知,另外还布置了很多村民手工作品,把垃圾分类、美丽乡村等政策画到手工团扇上,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通过“睦邻客厅”这一社区公共空间,村民有了公共活动的场所载体,再加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引导和服务,他们走村入户宣传、调研,并策划了“一约”(三字经式的村规民约)、“两会”“三团”等活动,挖掘村里的能人、带头人和热心人,在制度建设、组织体系建设上激发了村民自治的活力,实现了自治的良性循环。
“睦邻客厅”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从本地居民的需求出发,与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基层自我探索,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协助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要想激活更多的“睦邻客厅”,谨记必须因地制宜地探索治理模式。从政府工作的角度来说,不能武断地“设计”,更不能“一刀切”式地将某一具体实践作为典范在全社会推广,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推广最后变成了行政化、形式化的东西,有悖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孙炳耀: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首先要落实“空间”二字,即有场地、有设施。乡村社区比城市更有条件解决场地问题,青莲寺村用的是闲置旧厂房。实践中,有的地方利用农村小学合并后腾退出来的旧校舍;有的地方村“两委”建了新办公楼,闲置的旧办公房就利用了起来;还有用几千元的成本租用村里举家常年外出家庭的院子来办老人日间照护中心的。现在各地村里常年闲置的住房较多,应当把这部分资源利用起来。
更重要、更具挑战性的是做大做好“公共”二字,有更多的居民来使用建好的场地,来办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来参加有共同需求的活动,这才能让社区公共空间活起来。社会工作者强调瞄准需求做服务,这是对的,但切不可局限于“社工主体、居民客体”这样的服务框架。特别是社区社会工作,光有主体客体框架是不够的,还要激发居民的成长能力,使他们成为自我服务的主体。把服务客体培育成自我服务主体,这才体现社区社会工作的真本事。
主持人:传统文化是乡村社区振兴的宝贵资源,在保护特色和发展提升思路下,如何调动和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乡村治理有效的有力支撑?
刘修明:
南门村项目采用“社区营造”的模式,从“人”“文”“地”“产”“景”等五个面向入手,从社区本身做起,强调民众参与:一是凝聚社区力量,除了宗亲会、村委会、村民等社区内力量,还通过参与区域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交流分享推介项目并联络外界资源;二是带动村民参与,由辖区内大学生志愿者带动村民参与,通过实地走访社区、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回应社区公共议题;三是增强村民社区认同感,整理、传承、发扬特色文化资源,运用乡村优势,增强村民自信心、自豪感、社区认同感;四是推动村民民主议事,建立村民民主议事厅,制定乡规民约,指导成立村民自治组织,结合村民关心的治安维护、纠纷调解、孝敬老人、文化娱乐等设置自治参与项目,激发邻里互助服务;五是通过协助祠堂修复与文化历史整理,为接下来的“文化保育与居民参与”“社区组织培养与乡村文化教育平台”等打基础。
吴结兵:
青莲寺“睦邻客厅”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传统文化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青莲寺有着独特的矮墙文化,每家每户墙都砌得不高,邻里之间非常亲善,还有绘画文化,村民很多喜爱绘画,人文底蕴深厚,这些传统的文化资源为“睦邻客厅”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孙炳耀:
文化属于群体精神现象,是人们基于认知、情感心理过程而累积形成的具有共同性的精神特质,体现在思想、道德、审美、技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当中,也体现在建筑、艺术品等物质当中。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社会工作介入乡村社区要重视这个资源,但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误区,不仅要看到物质文化,更要看到非物质文化。基于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行为、邻里互助观念、还有生活风俗、传统手工艺,都有很多事可做。南门村在物质文化保育的社区营造方面有基础、有成效,社会工作介入进一步就乡规民约、宗亲关系、亲孝道德等方面开展工作,聚焦传统文化对居民行为和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
做乡村社区文化不可只看到传统文化,还要看到现代文化,可通过社区活动、社区教育等方式,把现代形成的思想、道德观、价值观、科学技术、艺术、生活方式推广到乡村,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事业长期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基层缺乏有效的文化工作设置。南门村的社会工作介入开始把这个缺陷补上,开展文化活动,还准备做乡村文化教育平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主持人:目前,青莲寺村和南门村的社会工作服务又出现了哪些新需求?有什么新挑战?在助力发展提升型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社会工作应该做怎样的服务规划?每一个阶段的角色、使命是什么?
吴结兵:
“睦邻客厅”项目将在多元资源链接方面进行更多拓展,并对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探索,希望政府给予基层社区更多的资源倾斜,包括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方面,推动乡村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刘修明:
随着南门村项目的推进,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协调、战略引导等方面主导作用的需求凸现出来。针对此,我们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展开工作:第一阶段是听民意,听取村民对传统文化保育、社区发展、公共事务解决等的意见和建议,为村委会、基层政府提供参考;第二阶段是提建议,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供给村委会和基层政府,作为村发展的参考,推动制订村发展规划;第三阶段是促行动,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村委会和基层政府,提出规划建议,并在村委会制订发展规划之后,整合各类资源,推动规划的实施和执行。。
孙炳耀:
社会工作介入给乡村社区发展带来公益性、专业性新动能,弥补了长期以来由政府通过村委会推动社区建设机制单一、专业性不够的短板。作为公益服务,社会工作的作用是补缺,社区的主角仍是村委会,主动力仍是政府但作为专业服务,社会工作则可以扮演主角,除了做好公益服务提供者外,还要有更大的视野和目标,对乡村社区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对社区建设参与者进行培训,激活居民草根成长,扮演规划者、培训者、组织者的角色。在当前社区发展转型升级之初,可突出规划者角色,随后可突出培训者角色,再后突出组织者角色。
社会工作介入首先要做好乡村社区发展规划,不仅站在社工机构立场,还应站在村委会立场。社会工作介入还要做好培训,除社区文化教育服务性质的培训外,更重要的是做居民、村干部、基层政府干部的社区发展能力建设培训,帮助他们了解、掌握和应用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介入还要做好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发现社区人才,提升他们的能力,构建自我服务组织。一旦有人才、有能力、有组织的乡村社区成长动能充足起来,社区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好办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