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社工机构要不要做大

房光宇 2015-12-18 10:24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约3500 余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经过近10 年的发展,有些地方出现了拥有千名员工的“大”机构,也有仅几个员工的“小”机构。民办社工机构做大好还是做小好?记者特邀几位社工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畅谈,以期引发更为深入和广泛的讨论。

编者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约3500 余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经过近10 年的发展,有些地方出现了拥有千名员工的“大”机构,也有仅几个员工的“小”机构。民办社工机构做大好还是做小好?记者特邀几位社工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畅谈,以期引发更为深入和广泛的讨论。

1.主持人:民办社工机构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机构,做大好还是做小好?为什么?

李伯平:我认为应该做成大机构好。一是源自于服务对象需求的不断改变,这要求机构也要不停地求变;二是社工机构的“专业”表现之一便是对“资源”的整合,这要求社工机构不断追求各类资源的最大化整合,以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三是社工机构壮大能更好地保障机构的生存与员工的福利,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但社工机构也不应盲目地进行扩张,应该尊重机构本身的文化、服务内容以及自身的能力而综合考虑。

姜月:从机构发展的角度看,机构做大的需求非常紧迫。从外部环境看,社会服务机构都在努力壮大自己的队伍,都在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稳固自己在既有服务领域中的优势。虽然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没有企业竞争那么激烈,但是社工机构要想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扩大机构的影响力,就一定要走发展壮大之路。另外,社工也需要自己的上升空间,这就要求机构有足够大的平台。很多社工毕业后,带着自己的理想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经过3-5 年的成长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希望能够承担更多的任务,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如果机构还没有发展,社工就会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产生倦怠感。

王衍鹏:社工机构做大更有益于事业发展。从推动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社工机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才会立足长远目标去谋划和思考机构的发展问题,才有能力和实力去做实、做深、做细服务项目,进而推动社工行业不断发展。从扩大服务品牌的角度讲,当一个社工机构成为规模化的机构时,它将为本机构带来独特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本机构聚集政府资源、筹集项目资金、增强社会影响的能力。从留住优秀人才的角度讲,俗话说“浅水养不了大鱼,小庙留不住大菩萨”,当社工机构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时,我认为该机构综合保障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社工人才的流失现象将大为减少。

2.主持人:如果将机构做大,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大做强,为什么?

李伯平: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包括几个层面:一是意识文化层面。作为社工机构,如何建立统一的机构文化以及服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确保机构不会走歪路的最好保证。二是服务规模层面。服务规模意味着有能力承接更多的服务资源,以及容纳更多的服务人员。若服务没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无法降低成本、掌握更多的资源,那发展就举步维艰。三是服务内容的深化发展。服务内容是社工机构的灵魂,服务内容的发展包括横向与纵向发展,一个指广度、一个指深度,这两者决定了机构的定位,还决定了机构是否真正能提供专业服务。四是资源的链接与合作。社工机构的发展必然与其掌握的资源维度息息相关,与商业模式一样,谁能掌握更多的资源,谁就越有竞争力。

董海宁: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重点也不一样,是有阶段性的。对于初创期的机构而言,重点应放在社工队伍的建设上,努力形成社工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但一个社工机构的“壮大”最终还是体现在机构服务能力上,如果盲目壮大但无助于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便会造成管理的混乱、效率的降低、服务质量的下降。发展壮大意味着一种良性循环,包含拓展服务项目、形成特色品牌、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健全内部管理机制等。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局限于规模,而是要把落脚点放在服务能力上, 否则便会本末倒置。

3.主持人:虽有部分社工机构已初具规模,但大多数机构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难题。难题有哪些?

董海宁:社工机构初具规模后,在进一步发展壮大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资金来源不足。表现在机构自身筹资能力不足,过度依赖政府购买资金,项目资金不稳定、资金被拖欠等。第二是社工人才匮乏。社工能力不足, 流动率过高,督导力量缺乏,这些会导致服务效果不明显。第三是风险承担能力弱。随着机构规模的扩大,服务需要承担的风险责任在持续加大,而当前相关的法规又不健全, 这造成了社工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不足。

姜月:第一,机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由于社会工作行业被大众接受的程度不高,社工机构常常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局。由于薪资不高,机构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合适人员也很容易流失。第二,管理费用无法支撑团队发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人头费”基本固定, 我们的行政费用,包括内部团队建设费用基本没有。社工机构想通过拓展、团建等增加机构的凝聚力,可谓捉襟见肘。

王衍鹏:从各地社工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项目立项不稳定。目前,大部分项目都是一年一个周期,最长的也不超过三年。如果有稳定、可持续的项目支持,那就可以为机构的发展壮大提供基础支撑。其次,人才流失是常态。目前社工机构人才流失现象普遍,而且流失的社工往往是机构的核心或骨干人员,这对机构发展十分不利。最后,硬件建设是短板。不少社工机构既没有像样的办公场地,也没有规范的服务场所,这种困难和问题没有解决,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便无从谈起。

4.主持人:从机构管理者的角度,你认为破解这些难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伯平:拓展资源获取的渠道。除了政府购买服务以外,社工机构应积极拓展各类服务资源,争取与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合作,打造机构自身的服务品牌,谋求发展。增加专业支持以及加强员工关怀。社工机构有责任为社工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以及交流平台,同时多关心员工的工作及生活状况,组织员工参与机构的发展,使员工与机构共同进步。明确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社工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好自身定位,并与各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有调和了关系,才是专业的开始。

王衍鹏:“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认为,在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阶段,社工机构首先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在项目服务方面,要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扎扎实实的专业实践,争取立项资助单位的肯定,获得项目服务对象的认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培养和吸纳具备各种能力和特长的骨干人员,为社工机构发展壮大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在机构筹资方面,要善于运用各种新兴渠道,比如通过网络众筹、实体运营等形式,拓宽项目资金来源渠道,解决机构发展壮大所需资金。

5主持人:如何看待我国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之困?

姜月:我国社工机构发展壮大的困难,是社会工作由萌芽走向发展的必经之路。就像产妇生产前的阵痛,一定要经过这样的历程才能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当然,这个阶段,一定要在社工、机构、政府、社会、媒体多方共同努力之下才能走得更好。社工机构更应该发挥自身的社会动员、资源链接的特长,整合资源,以更积极的视角看待目前的问题。

董海宁:当前,社会对社工服务充满了期待,正因为期待之殷切,所以对社工机构的能力发展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社工发展恰恰在这点上还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的期待。因此,要解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之困,根本还在于机构自身服务能力的增强。机构应牢记自己的专业使命,扎根到最基层,去倾听回应民众的需求,脚踏实地地去做事,去推动点滴改变的发生,以此赢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社工机构的发展目前还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把社工机构视作合作伙伴,在机构培育、机构发展、能力建设上提供更多的协助。社工机构还应当正视具体困境,逐一去排除各种障碍,用努力来打破困境中的各种樊篱。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