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和志愿者如何联动

2015-10-09 10:50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工和志愿者是现代社会宝贵的社会资源。这两种社会力量在近年国家的大力推动之下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且渐行渐近,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发挥了1+1 ﹥ 2 的作用。

社工和志愿者是现代社会宝贵的社会资源。这两种社会力量在近年国家的大力推动之下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且渐行渐近,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发挥了1+1 ﹥ 2 的作用。因此,“社工+ 志愿者”,或者称“双工(社工、义工)联动”成为各地社会建设中争相探索的新模式,“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也被写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等重要文件里。虽然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都是“助人”,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异的两种力量,如何携手,实现联动,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注:志愿者、义工为不同地方对志愿服务人员的不同称呼)

主持人:本刊记者 闫 薇

嘉 宾:

陈  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高和荣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李卫湘 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

叶凤凰 浙江省温州市民政局社工人才建设处

苏世杰 成都市义工联合会

林国康 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社工中心

万  强 湖南李丽心灵教育中心

1、主持人:双工联动的基础是什么?

高和荣: 双工联动是将社工的专业服务与义工的志愿精神有机整合起来,社工协同义工开展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拓展服务,深化了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推进了志愿服务的转型升级。它整合了社工及义工在服务民众方面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因而具有现实的社会生活基础,是对民众服务需求专业化、普遍化的积极应对;它适应了民众需求的精细化与大众化,是对单纯社工及单纯义工服务方式的超越,体现了深厚的民意基础。

李卫湘:我认为有三个:一是思想基础。社会服务的购买者、从业者、提供者均对双工联动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社工与志愿者双方要彼此认可、接纳,要认识到社会服务是一个很大的服务市场,要将有志从事社会服务的广大人士整合起来,优化社会服务人才结构,补充和壮大社会服务人才总量,扩大社会服务覆盖面。二是专业基础。社工应该具备一定的项目策划、组织、实施能力,具有组织、培训志愿者以及了解群众需求的能力;而志愿者也应有数量优势,具备在各自领域内开展服务的专业能力。三是组织基础。双工联动需要平台,各社区、社会服务点等应该建立健全双工联动的服务站点,政府则应在政策、经费、人员上给予支持、引导,确保双工联动有场地、有人员、有经费、有项目。

叶凤凰:双工联动的基础应是有效地整合社工、义工两种人力资源,实现互动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一个是要建立“双工联动”的机制,从制度上构建“双工”互动服务格局,推动双工服务的常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另一个要探索“双工联动”的模式。探索社工、义工在服务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的方式,通过良性互动引发循环效应,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2、主持人:双工联动的模式有哪些?

高和荣:双工联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的特性形成不同的服务模式。一是社工为主、义工为辅模式。有些服务对象及其服务项目更多需要专业社工的介入,如为案主提供个案辅导及小组工作,义工参与计划的制订并协助社工予以实施。二是义工为主、社工为辅模式。当社会需要普遍性、大众性志愿服务时,就可以充分发挥义工的功能,形成以义工为主体、以社工专业服务为支撑的服务方式。三是社工与义工相协调模式。有些志愿服务项目,专业性与大众性兼备,这就需要社工与义工并列发展,不宜厚此薄彼,否则容易出现顾此失彼。

李卫湘:双工联动的模式,我认为目前可以考虑从机制联建、组织联动、队伍联育、信息联享、交流联接等五个方面来推进:一是机制联建。建立由党政部门、群团组织、枢纽型社工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组成的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工作机制。二是组织联动。鼓励成立促进社工与志愿者合作发展、合作服务的社会组织,推动各领域志愿者组织与社工机构结对互助、区域联动、定点服务。在志愿者组织设立社工岗位或将志愿者领袖发展成为专业社工,鼓励社工组织设置志愿服务岗位。三是队伍联育。设置关于志愿者管理和培训的相关课程,帮助社工和志愿者充分认识双方的价值,善用对方资源,相互提升服务能力。四是信息联享。搭建社工、志愿者信息系统的联动平台,使社工、志愿者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资源互配。五是交流联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及港澳地区的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经验,促进合作服务的顺利开展。总之,只要联动的项目、方式是由各社会服务机构与志愿服务团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回应需求、平等合作开展的,并真正做到互联、互动、互补,达致社会服务效能的最大化,就是成功的联动模式。

万强: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我们中心建立了以“社工+义工”为主体的执行队伍,采取“日常服务由社工指导、义工实践,专业服务由社工实践、义工配合,大型服务由社工组织、义工实施”的工作模式,并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了固定的义工服务队伍,在服务过程中由社工有针对性地为义工开展持续培训工作,从意识与方法上提升义工的服务效能,有效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同时,尤其注重义工队伍的服务积极性培养,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义工进行持续服务。

3、主持人:双方最主要的优势是什么?

陈涛:社工接受过社会服务方面的专业训练,包括有关人及其困难和问题与成因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包括助人工作所应持守的价值观和伦理等, 尤其是一系列具体的助人方法技巧等。由于这些训练, 通常社工在从事服务活动时能够表现得比较规范,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更有计划、有程序同时也更优质的服务,实现更好的助人效果。可以说, 社工的突出优势就是工作更规范有序, 更讲究程序,也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对比而言, 志愿者最大的优势是富有热情并且来源更广泛,比社工更灵活多样,也可能更接地气。他们往往可以承担各式各样的任务, 拥有多种多样的技能特长,跟服务对象的距离也更近。

林国康:职业社工具备四个优势:一是平台的优势,有社工则必有服务,有服务则必有对象,有对象则必有内容,而且这种平台是恒常而非临时的。二是专业技能,这种专业不是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掌握,而在于社工懂得如何去策划、组织、把控并评估一项服务的全部。三是服务技巧,社工懂得如何去引领、安排、维系、激励并处理服务进程中参与者的各种矛盾、问题及突发情况。四是责任牵引,一个职业社工需要时刻以专业操守来实现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志愿者的优势包括:一是志愿者的来源丰富,尤其是具有跨专业、跨行业的特征,可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适切的具体服务;二是志愿者的参与时间更为灵活,不同的志愿者可配合不同时段的服务开展;三是志愿者出于奉献的心态将对服务的有效运作产生正向推动作用。

苏世杰:参与志愿服务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成为义工,数量庞大、充沛的人力资源是它的根本优势。社工是有一套理论体系、经过职业、专业化训练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士,优势就是在开展社会工作和公益服务活动中, 具备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和引导能力。义工热情却缺乏技巧,社工专业却势单力薄。一方的优势恰恰是另一方的不足,因此,双工联动不但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也是合理有效的。特别是在解决复杂度较高、覆盖范围大、计划周期长、偏重专业及技巧的服务项目时效果更明显。

4、主持人: 双工联动中两者角色如何?

叶凤凰:在双工联动中,通常义工是动员者,社工是专业协调者。两支队伍应该互信协作、互相支持。社工可以根据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运作的需要,利用义工资源和社会服务经验,充分发挥义工的基础性作用;义工在开展志愿服务中,依托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社工专业协调者的作用,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开展服务的局面。

陈涛:在一起提供助人服务时, 社工要充分发挥专业和规范的优势,负责服务方案的整体设计和各项服务活动的计划安排, 承担主要角色,确保服务有序和规范。志愿者则着重发挥灵活多样的特点, 在一些合适的工作环节及时补充人力,如在小组工作中担当观察员甚至根据特长带一些小组活动、在社区工作中协助社工组织活动等。除此之外,志愿者也可以根据了解到的需求自行开展一些社会服务类的活动或者发现专业服务需求时及时告知社工。总的来说, 凡是有关专业性的事务权责归社工,社工整体上负责所有工作的专业质量;志愿者在相应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上享有相称的权力也负相当的责任。

林国康:如果社工与志愿者是互补关系,那么在大部分情况下,社工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策划者、引领者,而志愿者更多是协助者、参与者,也有可能会发挥建议者的角色。而对于权限的诠释,社工必须对服务的策划、组织、实施负有责任,且对志愿者在服务中的延伸界限负有评估及进行控制、主导的作用;而志愿者则需按照服务及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技能输出,对服务外的内容则需要严格自控。

苏世杰:简单说,两者角色分配应该是“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义工拥护社工,社工依赖义工”。社工在引领义工的工作中,既要有专业性的引导,也需要听取和采纳义工的建议,互助协作、唇齿相依,才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现今社会服务正处于探索和磨合阶段,迫切需要尽快锻炼出一支具备“身经百战”经验的社工队伍,我建议把双工联动的责任更多放在社工身上,给他们更多的磨合和演练机会。

5、主持人: 怎么看待现在志愿服务组织向社工组织的转型?

高和荣:经过200 多年的发展,志愿组织从最初的慈善组织发展到现在的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内容也从原来的宗教慈善救助服务到现在的社会福利,从当初更多地着眼于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到现在的增进社会融入、减少社会排斥、提升社会质量。志愿组织的这些角色与功能转换预示着它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本领,向着专业化、专门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借鉴其他组织的优点使之成为志愿组织的一部分。于是,各类志愿组织就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型。

叶凤凰:从实践来看,我认为志愿组织转型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社工的专业性结合志愿服务的深厚基础,能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但弊端也很明显,如,有的志愿服务组织转型成社工机构,社工是授薪的,但以前一起服务的其他志愿者还是无偿的,有人对此不理解,打击团队积极性,影响团队士气。另外,现在很多地方注册社工机构很容易,有的志愿组织很方便地转型了,但之前并没有考虑机构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导致机构空置。还有的并没有深刻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只是在形式上换个名称,还是沿用原来的方式运行,那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认为在社工发展的初级阶段,切莫急功近利,志愿组织转型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要盲目跟风。

苏世杰:在社会公共服务的进程中,志愿组织专业化的转型是一种必然的大势所趋,但这又是一个需要经过漫长经验积累的痛苦过程,主要原因如下:普遍存在的老旧意识和专业倡导的引领精神的矛盾冲突;专业手段与自由做派的格格不入;社工现阶段的“专业不全面”导致本身不自信与来自义工群体的不信任;“伪社工”与“伪义工”存在着精神不纯粹的暗伤;双工联动缺乏一个贯穿社会服务体系的大概念;各自为政、自力更生的生存发展环境导致了众多青黄不接、剑走偏锋的组织风格。

6、主持人: 阻碍这项制度效果发挥的因素有哪些?

林国康:问题其实很多,但在这里,我重点分析一下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阻碍因素。例如,社工组织志愿者参与独居长者的探访活动,而其中有一名志愿者本身从事养老院长者的生活照料服务。这种情况之下,志愿者对于探访准备、沟通技能、探访把控等方面有可能比社工要有优势,当社工的组织能力或统筹能力稍有不足,志愿者出于自身的经验对社工的“表现”可能会产生不满且会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出现“夺权”的情况,这将对整个服务团队及服务推进很不利,这是较为实际的问题。

其实,社工引领志愿者,不是说志愿者一定要被社工“领导”,这个“引领”,更多的是社工需要激发志愿者的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遇到类似以上案例时,社工需要摆正心态,既然志愿者有如此丰富的经验,何不借势让志愿者充分发挥其能力呢?这也是社工发挥的引领作用。社工切忌抱着消极或对抗态度去处理。如能把这类拥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转化为自己的有力助手推行服务,那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吗?

万强:一是义工参与服务的不确定性。很多义工参与服务的动机、时间、持续性等方面充满不确定,社工机构要凝聚一支长期、固定的义工服务队伍,存在一定难度。二是缺乏双工联动的长效机制。现今“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往往集中于某几个活动,义工多数时候未能有效参与到整个服务项目进程中,对服务整体目标不够明确,无法深刻感知服务成效,难以在服务中找到清晰的定位和价值感。三是社工机构对于义工的重视度不够。有的机构认为义工是自愿参与服务,在需要用人时大量招募义工,不需要时不管不顾,忽视了对义工队伍的激励和情感维护工作;有的让义工参与的服务项目缺乏特色,义工参加几次后就没兴趣了,难以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