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少年蜕变,广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案例大赛收官

2020-11-09 10:04   大洋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11月4日下午,在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指导下,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民政局联合主办的广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案例大赛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举行。

11月4日下午,在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指导下,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民政局联合主办的广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案例大赛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举行。

本次大赛于2020年7月启动,分为案例征集、案例评选、经验传递三个阶段。案例大赛旨在提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氛围。经过前期的征集工作,大赛共收到196份案例申报材料,共有50家广州市从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服务机构参与。经过专家初评,个案、小组、社区每个组别排名前3名的案例进入决赛。

决赛现场,9位选手通过PPT展示案例背景、方法、成效等内容,展示广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素质和服务成效。记者了解到,决赛案例广泛关注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中个案组案例关注未成年受害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重点青少年人群的救助、支持服务;小组案例主要是青少年事务社工为服务对象开展治疗小组、矫正预防小组、园艺减压小组等不同类型小组;社区案例聚焦青少年志愿团队与社区发展如何互相促进等问题。

最终,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穗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张慧欣、广州市志城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的何小婷、广州市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李以威分别荣获个案、小组、社区三个组别的第一名。

“社会工作其实也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活动既是工具也是载体,社工要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入手,为其提供精准化的服务,才能做到在普惠型服务的专业升华。”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总督导,广东工业大学首任社会工作系主任朱静君说道。

来自越秀区青年地带的陈社工告诉记者,参加本次案例大赛,从其他选手分享的案例中学习了技巧和方法,也打开了今后开展服务工作的思路。

案例聚焦1:重建未来,帮助青少年“飞车群体

来自知识城站青年地带、广州市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李以威介绍,在服务辖区内,有一青少年“飞车”群体经常在深夜大街上飙车,他们大多数是学生和社会青年。社工通过外展工作阶段模式,服务这个群体,经历了观察阶段,接触阶段,建立关系阶段,工作关系阶段,结束阶段。社工们从中发现,这群青少年其实也有自己的期待,也有一颗向好的心,无奈生活的困境,让他们孤立无援。

李以威说,社工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一起参加团队拓展,一起面对困难。最终,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内心向好的部分也得到了肯定,从而远离了曾经只能通过“飞车”寻求刺激的环境,重新规划起了自己未来的生活。

案例聚焦2:向阳而生,助力阴霾少女蜕变

一次看似平常的舍友相处矛盾,让案例主人公小菲成为被欺凌的一方,舍友围打、好友嘲笑、网络传播,一步步将小菲推向墙角……面对陷入创伤后应激障碍及重度抑郁危机的小菲,广州市越秀区穗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张慧欣及站点社工,联动案件主办检察官展开全方位的救助支援个案介入。

通过三个步骤,张慧欣及站点社工对主人公进行了全面救助保护介入。第一,链接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等专业资源及时介入轻生行为与失控情绪危机,保障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第二,依托司法流程,围绕受害人小菲、未成年加害人及双方家庭进行调解介入,促成伤害最小化的调解赔偿方案,改善案件僵持困境;第三,引导小菲发挥个人特长参与各类志愿服务,重建个人正面形象感,重构成长支持网络。在全面救助保护介入以后,小菲无再出现轻生行为,情绪回复平稳,重回学校学习,顺利度过创伤危机、走出创伤阴霾。

案例聚焦3:青春启航,关注未成年人的行为偏差

某学校转介了5名二年级学生到青年地带服务站点,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拉帮结派,课间打架等行为。广州市志城社会服务发展中心何小婷结合认知行为理论和修正理论通过小组工作的社会工作手法介入开展服务,以提升服务对象对偏差行为的认识,改善自身的偏差行为。社工们运用问卷评估、前后测、个体反思和行为契约排行榜形式,发挥家—校—社的良性互动,从个人内在、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上,促进青少年的改变。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