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评估——社会服务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吴帆教授带来以《评估——社会服务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为题的讲座。
吴帆教授讲授了评估、社会服务评估等概念的内涵,指出社会服务评估的三个核心要义分别为判断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判断是否做对以及判断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做。吴帆教授认为,社会组织评估的主要层次涵盖个人、组织、项目、社区、系统等多个层面,并着重和学员们讲述了社会服务评估领域的五大重要议题,并对社会服务评估的主要类型及主要步骤进行了介绍。
吴帆教授回顾了赋权式评估的理念,指出一个好的评估方案在理念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标准。她以《社会服务评估实用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中关于“服务跟进”“服务效果与影响”“服务成本和效益”的相关内容为线索,着重介绍了过程评估、结果评估、效率评估的相关理念及技术方法。接着,吴帆教授指出社会服务评估的一些常见误区,并就如何构建正确认知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提出建议。最后,就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并进一步启发学员们使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存在的困境。
工作坊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王瑞鸿、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朱丽玲老师、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黄晓燕副教授、郑飞北博士担任带领人。
如何制定一个好的评估方案?
本次工作坊采用“草根咖啡馆”的模式,展开深入讨论,促进学习理解。
工作坊开始,按照吴帆教授《评估——社会服务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课程内容,按照评估流程的六个问题,将学员分为六组并讨论确定组名,进行角色选举,选举出“守门员”和“自由人”两个角色。朱丽玲老师和黄晓燕副教授一起向大家做出示范。
郑飞北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四点半课堂”的项目案例,结合案例进行评估设计。他希望大家展开想象,充分讨论,形成智慧的结晶。
在第一轮讨论中,“守门员”、“自由人”以及其他学员共同针对本组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铃声响起,“自由人”带着本组问题转移到下一组,带领大家针对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工作坊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在“草根咖啡馆”的模式下,每位学员对每个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展开充分讨论,共同商议结论。“自由人”流动全场收集答案,形成全体学员智慧的结晶。讨论结束后,“自由人”分别汇报自己带领的问题,分享讨论结果。
郑飞北博士、黄晓燕副教授、王瑞鸿副教授、朱丽玲老师分别进行点评,整理并解答讨论结果的疑惑,理清和点明重点,帮助大家深化理解。郑飞北博士指出,对于项目评估目标应有足够清晰的认识;黄晓燕副教授强调,不同的评估指标往往反映和回答不同的目标;王瑞鸿副教授进一步指出,评估指标的选择不应过多,注意细化。他特别指出,评估是一个赋权的过程,在评估中,案主、社会组织、政府等各方的权力都能得到改善,因此,评估方案应体现各方赋权的意义。展示结束后,“守门员”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展览。
第三方评估的核心要素与应对
本次工作坊采用“开放空间”的模式,鼓励学员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火花。
工作坊首先进行分组,在新的小组中选举“守护天使”。给定6个与第三方评估相关的议题,在6个小组中展开讨论,鼓励每位组员贡献自己的智慧,“守护天使”将大家的意见和想法记录下来。接下来,各位组员流动到其他组,针对其他组的议题,寻找陌生学员,形成两两讨论的伙伴,开展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反馈给“守护天使”。
6个“守护天使”就各个议题进行总结,王瑞鸿副教授、郑飞北博士、朱丽玲老师分别点评。王瑞鸿副教授提出“第三方评估祛魅化”等重要观点,强调社会组织与第三方之间的平等地位,及其在营造评估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郑飞北博士分析了当前第三方评估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以芬兰等地的评估为例,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朱丽玲老师与各位学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体验,她认为,社会工作者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共同推进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分享环节,各位学员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本次工作坊,学员们针对当前第三方评估的现状提出很多思考与建议,如引入大数据等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改善第三方评估。学员们一致认同,要建立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